匠人在民國——近代報紙中的民間技藝 說到民間手工藝,我們最為熟悉的就屬剪紙藝術了。南北方剪紙藝術各具特色又一脈相承。南方的剪紙我們以南京《新民報》為例來了解南方老百姓剪紙的藝術特點。先來介紹一下《新民報》,它是《新民晚報》的前身,於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創刊,創辦人陳銘德、吳竹似、劉正華,陳銘德任社長。(“九一八”事變後,《新民報》積極宣傳抗日,主張抗敵禦侮的言論和宣傳報導,大得人心。由此報紙影響擴大,一個月內,發行數由二三千份上升到一萬多份。1937年11月,《新民報》決定遷重慶出版,11月27日出版最後一張報,2916號。1938年1月15日,《新民報》重慶版發刊;1942年11月1日,《新民報晚刊》問世;1943年6月18日,成都版《新民報》創刊;1945年10月10日,《新民報》南京版日刊復刊,46年元旦,南京版晚刊發行;1946年4月4日,《新民報》北平社成立,發行日刊;1946年5月1日,《新民報》上海社成立,發行晚刊。上海版出版後,《新民報》在全國已擁有五個社,八張日、晚刊,號稱“五社八版”。1950年4月,因解放前受國民黨反動派迫害深重,元氣大傷,經濟困難,成都《新民報》自行停刊。4月30日,南京《新民報》也因如上原因而停刊。) 近代報紙數據庫(本庫)上線的是南京版1931年12月1日—1937年10月31日,以及抗戰後南京復刊後的1946年10月10—1950年4月30日的珍貴報紙。#近代報紙數據庫#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用剪紙搜尋各大報,限定結果是新民報-南京 剪紙的藝術呈現 分享 FacebookLINEEmail